欢迎访问江苏都市新闻网  今天是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
城势之“聚焦东北全面振兴”② | 特写:漂在他乡

“东北这20多年没有发挥好,但潜力犹在!”11月25日,姜伟告诉红星新闻,“东北其实不穷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安逸。”

姜伟是一名“70后”策划活动家,老家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万发镇龙母村姜家堡子。2001年离开东北后,22年里,他先后“漂”在海南、广东、广西,如今在广西南宁创业、定居。“东北是我出生地,那里有我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,虽身在南方,但东北一直让我魂牵梦绕。”姜伟说。

在姜伟的童年记忆里,偶有外地的人到姜家堡子讨饭,尽管只是零星个案,但村里人慢慢形成这样的“思维定势”:其他地方吃不饱、穿不暖,咱们这地方旱涝保收,哪里都没俺这地儿好。

“有了这种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后,村里人很少出去闯荡。”姜伟说,这样,即便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,除大学生外出读书和个别外出做生意的人,村里大部分人都留在当地。

▲吉林省四平市叶赫万亩生态水稻农旅示范园(资料图)▲吉林省四平市叶赫万亩生态水稻农旅示范园(资料图)

近15年,人员流动加速了,“我们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在外头,而且再回去的可能性不大了。”姜伟说,尽管漂在外面,但他们依旧关注来自东北的消息。

前段时间,东北某地因政务大厅午休锁门,市民在外挨冻排队办事,当地随即做出整改。这一新闻上了热搜,姜伟看了挺难受,他说:“我们还是希望家乡好。”

这不是姜伟一个人的感觉。

1

曾经的荣光

张斌的感觉和姜伟差不多,张斌是黑龙江鹤岗人。十年前,他在广西上大学时常去南方同学的家里吃饭,期间,同学的父亲和他提起他们过去的苦日子时,常会谈到过去青黄不接时,他们是如何一早就去粮所排队买救济粮的。

张斌听后,睁大眼睛。这一切对他来说确实很陌生。因为他的家乡面积广袤,土地肥沃,他在家乡从来就没有听说过“缺粮”。

或许早已习惯资源禀赋带来的富足,即便是精打细算的饭店老板也格外大方。一次,南方一个同学去张斌老家玩,在当地饭店点了三菜一汤。上菜时,他同学睁大眼睛,结果显而易见:每碟菜只吃掉1/3。

因为是同学点的菜,张斌没好意思提醒他,“我们东北的份量很大,一盘菜就够3至4个人吃。”第二天再去饭馆时,张斌的同学提醒老板:“能不能每个菜的份量只是以前的1/3,价格减半,然后我们多点几个菜?”老板愣了:“师傅也不知道怎么做。”

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让东北,特别是黑龙江成为中国人的重要粮仓。除了农业,工业也曾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与荣光。

▲黑龙江大庆石化城(资料图)▲黑龙江大庆石化城(资料图)

作为煤矿重要产地,张斌至今记得,他所在的鹤岗曾烟囱林立,货车来来往往,到处是煤矿的工业企业,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厂里上班。单位制的管理,也让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,更多了份保障和安逸。

除了就地发展工业,支援全国工业建设同样是彼时东北的重要使命。小时候,姜伟坐在自家门口,每5分钟就能看到满载粮食、煤炭、木头等物资的货运列车,一辆辆由北向南运去。然后,一趟趟空载列车由南向北持续驶来。

“说我们东北是活雷锋,这话不假。东北为全国农业和工业做出很大的贡献,我们也因此感到自豪。”姜伟说,每次提及东北振兴时,他内心的第一感觉就是,“大家没忘记东北。”

2

出走的人们

东北人感到失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。张斌说,改革开放后,当时大包大揽、政企不分、“大而全、小而全”的各类国有企业承担太多责任,包袱很重,而要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,需要卸下包袱,轻装上阵。

此后,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改制,工人大院内的安逸日常逐渐被打破。不少下岗工人拿到些补偿后,四处散去。“这是东北人口的第一次外流。”张斌说,但当时,流动主要还局限于本省或东北区域。

▲姜伟▲姜伟

后来,很多在当地没能找到合适岗位的工人开始离开东北,到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“当时海南正处于开发热潮,一些下岗工人拿到7至8万元补偿款后,就前往海南三亚等地。”姜伟说,“东北多数是平原,所以东北人向往海,也想换种方式生活。这种背景下,三亚开始成为多数东北人的首选。”

“第一批走出东北的,主要是下岗职工。”姜伟说,到了今天,东北人分散到全国各地,但主要在海南三亚、广西防城港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。

和第一批外出寻找机会或养老的下岗工人不一样,今天,很多东北人出走主要因读书、就业或创业需要。比如姜伟,早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,随后在南方多个城市就业,最后创业,目前他是广西易网晴深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
再比如邱海成,大学毕业后,他在东北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助理,他出来闯并不是迫于无奈,而是不甘心过着平淡安逸的日子。

▲邱海成▲邱海成

邱海成目前是深圳市海成国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,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1999年,他一月工资1400多块钱,这在当时算是很不错了。“我当时每天工作就是喝茶看报,单位饭堂伙食很好。”邱海成说,他父亲也是当地国企的,母亲是一家研究院的研究员。

但从发展大势看,2000年后,东北经济增长已倍感吃力。2000年农历二月初六,邱海成21岁生日这天,“不安分”的他决定辞职。随后,一个人背着行囊踏上武汉。“当时,国内开通最长的铁路干线是吉林到武汉,我就想尝试一下闯出来的滋味。”邱海成说。

邱海成离职时,父母还在三亚旅游,他没敢告诉他们,还好父母比较开明,知道他离职去武汉后,没有怪他。再后来,邱海成跑到东莞工作,随后去深圳创业。

▲近年来鹤岗房价曾受到关注(资料图)▲近年来鹤岗房价曾受到关注(资料图)

在南方就读大学毕业后,张斌没有回到东北,如今漂在广州。“每年我都会回东北看望父母,但内心还是有些失落。”张斌说,家乡鹤岗的发展基础很好,但随着煤炭资源枯竭,这些年变化不大,甚至还因低房价,一次次冲上热搜。

3

期盼着振兴

和第一波下岗外流的东北人不一样,在姜伟、邱海成以及张斌等第二波外流的东北人看来,现在漂在全国各地的东北人,大都是有文化、有知识和有能力的。“关键如何引导这些人回到家乡投资发展,为东北振兴助力。”姜伟认为,政府的服务意识还要进一步加强。

姜伟提到了官本位意识,他说:“我到了南方感觉就不一样,别人认为我们是人才,敢冲、敢闯的,也尊重我们。”

“辽宁是东北经济最强的省份,同时拥有沈阳、大连等大城市,且大连靠海,拥有出海口,那里的人主要在当地经商,出来的相对较少。”邱海成说,吉林出来的,多是吉林大学等培养的高材生,大部分在文化传媒领域工作,所以在北京及全国各地,吉林大学出来的很多人都是媒体领域的高管或主播。

邱海成说,出东北后,很多黑龙江人主要在全国各地做餐饮,很多东北饺子馆都是黑龙江特别是齐齐哈尔人开的,通常盘下一家店,一家人一起做生意。

在邱海成看来,东北要振兴,关键要融入全球市场。“一些在当地的企业,有的几十年就给1至2家国有企业做配套,形成相对小而美的闭环运营模式。”邱海成说,这些企业发展稳健,但“长不大”。

张斌也认为,全球化背景下,企业要做大做强,必须走出地方与国际一流企业争夺市场。企业,特别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后,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吸引更多人才到东北扎根发展。“东北振兴,不能老指望国家投入,关键还要靠东北人自己。”姜伟说,尽管不少东北人离开东北,但家乡的林场、农场等记忆和情结还在,大家都希望家乡越来越好。

“东北四季分明,旅游产业空间很大。”姜伟说,夏季可以组织南方人去参加“中国人参探秘之旅”,冬天可带南方的朋友去感受林海雪原,去体验大地的苍茫与别样风情。

由于早前有强大的工业基础,东北其实有很多退养的技术工人“流浪在外”,这是一笔很大但却一直被忽视的宝贵财富。“可号召这些人回到东北,哪怕季节性回归,也可传承匠人技艺,为东北振兴做贡献。”姜伟说。

张斌期待着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利好,家乡真正发展起来,成为更广为人知的网红城市——而不是以低房价走红。

邱海成说他始终相信,东北终究能找回昔日的荣光。

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韦星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编辑 张寻 责编 官莉

姜伟张斌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江苏都市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